足协大鱼宣判,王小平案涉事俱乐部受罚,降级罚分。
近期,中国足坛的反腐风暴愈演愈烈,前中国足协纪律委员会主任王小平因受贿罪被判处10年6个月的监禁。这一事件标志着本轮足坛反腐行动中,共计18人已全部接受法律制裁。令人震惊的是,这其中包括了14名曾在中国足协系统内担任中高级管理职务或教练员的人员。
王小平的刑期虽然不算最重,但其受贿金额高达545万元,涉及7家中超俱乐部,目的是为了通过不正当手段减轻球员停赛、避免扣分等违规操作。这起案件的审判结果无疑为中国的足球环境敲响了警钟。
目前,中国足协尚未对涉案俱乐部作出正式的处罚决定。然而,广大球迷对此表示了极大的关注和期待。他们普遍认为,根据《中国足球协会纪律准则》,如果行贿行为被确认为俱乐部官方行为,涉事俱乐部应面临扣分、降级甚至取消成绩等严厉处罚。
事实上,中国足球俱乐部受贿问题屡禁不止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过去的处罚力度不够。许多球迷呼吁足协对行贿俱乐部采取“零容忍”态度。比如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篮球U21联赛冲突事件中,涉事两队直接被取消比赛资格,多名球员被禁赛3年,这样的处理方式为足球界提供了参考。
如果不进行处罚,那些白纸黑字的违规行为将变得毫无意义,严重损害足协的公信力。特别是在足球界的口碑跌至最低点时,不对俱乐部进行处罚无异于让足协置身于风口浪尖之上。
然而,处罚的难度也不小。因为有些球队已经解散,溯源困难。但无论如何,处罚应当公平一致,所有违规球队都应受到相应的惩罚。过去中国足球也有过类似的先例。在2010年的假球案中,广州广药和成都谢菲联因涉案被降级。在国际足坛,也有对系统性腐败进行处罚的先例,如意大利的“电话门”事件。
在考虑处罚时,必须权衡联赛的稳定性。涉及球队众多,之前公布的涉案俱乐部已超过40家。最公平的办法是对所有涉案俱乐部一视同仁,进行处罚。但若真这么做,可能会导致联赛格局的大变动。因此,应根据受贿程度进行差异化处罚。尽管目前尚未公布具体的处罚时间表,但有关部门应迅速行动起来,否则中国足协的公信力将降至最低点。在这样的关键时刻,任何拖延都可能进一步加剧公众的不满和质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