平安保腿,京东保票,苏超保险新玩法。
本报记者吴敏报道于北京,当“没有假球,全是世仇”的口号响彻球场,常州打响的“笔画保卫战”成为热搜焦点时,2025年的“苏超”联赛以破圈之势在这个夏天点燃了全民的热情。
赛场内外,一票难求的盛况背后,一场金融机构的“暗战”悄然打响。中国平安、新华保险、中国人保等保险巨头,以及总冠名商江苏银行,纷纷以深度合作姿态涌入这片新蓝海。他们借势顶级流量,重塑品牌形象,挖掘年轻客群,布局体育金融的未来版图。
苏超联赛的火爆,为保险公司提供了绝佳的宣传机会。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在接受采访时表示,苏超球员身份构成具有高度社会代表性,为保险公司提供了破解业余体育风险精算难题的关键数据。苏超赛事为保险公司提供了真实场景下不同年龄、职业、运动强度的风险发生概率样本,为开发创新产品提供了数据支持。
江苏本土险企紫金保险成为官方供应商,其量身定制的赛事综合责任险、工作人员意外险、公众责任险等,为赛事组织者、工作人员及现场观众编织了一张全方位的风险防护网。随后,中国平安、新华保险等公司也纷纷加入合作阵营,为赛事提供全方位的保障与服务。
金融机构的集体涌入,不仅展示了他们对年轻、中年主力消费人群的重视,更是对体育保险市场巨大吸引力的认可。苏超的粉丝群体以Z世代为主,重视本地文化认同,保险公司借此进行品牌再塑,强化在新生代与川渝地区的渗透。同时,体育赛事天然契合高频、高黏性传播,为健康险、意外险等产品提供了真实应用场景。
然而,尽管金融机构热情高涨,我国体育保险市场仍处在发展初期,面临诸多挑战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指出,当前体育保险的风险评估和数据积累不足,导致风险评估和定价困难,产品创新不足。同时,发展体育保险需精通保险、精算与运动医学的复合型专业人才,但目前这样的人才严重匮乏。
为了破局,让体育保险真正惠及更广阔市场,专家们开出了“药方”。首先是要加强产品创新,与体育赛事主办方、俱乐部等建立紧密联系,提供定制保障方案。其次要完善行业标准与监管机制,推动出台体育保险示范条款、责任认定标准等。同时,应推进场景化保险嵌入,借助赛事、运动平台等推行“嵌入式”保险。此外,还应加强科技应用,借助可穿戴设备进行运动数据采集等。
苏超的爆红不仅是体育产业的活力展现,也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政策路径的具体实践。在政策持续推动、市场需求觉醒、机构创新求变的多重合力下,这片体育金融蓝海的航道正逐渐清晰。未来,期待看到更多金融机构在体育保险市场中发挥更大的作用,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注入更多活力与可能。
下一篇
东亚杯:港韩对决,陈晋一等先发